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荀子·修身

最后的时间,能送给高三的我一句鼓励吗?

我的高三是十年前的这个时候了,看到这个问题百感交集,四年大学和六年工作,已经快要记不清当初自己的样子了。鼓励的话想到之前在知乎看到的一个博士论文的致谢,感觉放在这里特别合适:

这一路,信念很简单。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世事难科,未来注定还会面对更为复杂的局面。但因为有了这些点点滴滴,我已经有勇气和耐心面对任何困难和挑战。理想不伟大,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最后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via知乎

顺便我也想略微回忆一下自己的高三,希望些许平凡的经历能够给你一些鼓励。

我的高三是2010年的下半年到2011年的上半年,大学刚毕业的头几年,我一直以为高三那年是自己的黄金时代。那个时候移动互联网刚刚开始萌发,知乎还是一个小圈子,在学校的围墙里感受社会的整体氛围还是向上的,远不如今天这么压抑。除去学校内日复一日的复习之外,有两件事对我的影响比较大,一个是TED和国外的公开课,还有一个是跟一群朋友做电子杂志。

高中时候有一个习惯,上午09:50~10:10是个大课间,每次下课就从过街天桥跑到隔壁校区的书店里看杂志,现在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人物》、《三联生活周刊》、《Vista看天下》、《大众软件》以及一个记不得名字但是每期都有一些游戏新闻的报纸。对于围墙里的自己来说,杂志就成了我当初了解校外的一个窗口,也是在杂志里,慢慢接收到了很多新概念、新潮流,其中就包括TED和公开课。

其中有一本杂志提到了Tony Yet和他推广的TEDtoChina社区,压力大的时候曾经逃夜跑到网吧通宵看过TED的演讲视频。也是出于这种痴迷,以及少年时那种觉得自己掌握了“高人一等”见识的炫耀感,高三寒假的时候,在网络上搜索到了TEDxYUE的活动,并且通过QQ联系到了推广组织,并略微参与到了活动的筹备之中。也是在这个活动中,认识到了很多当时在广州、杭州的前辈,他们多为大三大四,高考前迷茫的时候给了我很多建议与安慰。再后来下学期开学后就没有机会跟进活动的进展,压力大的时候,除去上面说的逃夜去网吧,还在寝室熄灯后躲在被窝里看公开课,特别是耶鲁大学的《死亡》,只是这么久过去了,从未完整看完过一遍。

这些事情对我来说更多的增加了是心理上的自信与自大,于现实生活倒没太大帮助。后来我读了大学,在TEDxYUE中认识的前辈毕业后也有去网易公开课任职的。只是那时候我的状态正处于低谷,慢慢就失去了联络。

另一件事也是在高三上半年,通过网络跟一群高中的小伙伴做电子杂志,叫椰壳。杂志本身倒没什么特别大的进展,但在那个年纪,有一群兴趣相仿的人一起构建一个乌托邦,是一件蛮值得回忆的事情。其中有一些朋友,虽从未见面,但联络一直保持了下来,友情并未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失。

讲这两件事情并不是要炫耀什么,只是想说,我跟上面那个博士的经历很像,从村里的小学到镇上的初中,再到县里的高中,再到大学(我的求学经历止步于本科毕业),一步一步从未容易过。高三之后在大学的四年和工作的六年,分别又碰到不同的挫折,整个人的状态也是起起伏伏,到现在这么久过去了,才逐渐稳定。

但是过去了这么久,我再回忆那时的状况,想到的不是做题、不是考试、不是成绩,而是那些日子里凭借好奇心与兴趣找到的一群有趣的人,与之类似的种种经历支持我一点点走到了现在。人生艰难、大学艰难、高中艰难、高三尤为艰难,这些艰难并不随着某一个时刻或者某一件事,比如高考而消失,迷茫与困顿很可能继续频繁地袭击自己的心灵。但你终将会度过这些障碍,还记得的,大概率是那些有趣的人、有趣的事,值得骄傲的还是自己有趣的品格与个性。

道阻且难,行则将至。

加油。

经常看到有的人动不动就说社会的毒打,社会的毒打到底是什么?

不请自来,毕业之后被毒打了六年,对王小波的那句话感受更为深刻:

天色微微向晚,天上飘着懒洋洋的云彩。下半截沉在黑暗里,上半截仍浮在阳光中。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所谓毒打,于我而言,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认知相对于现实的滞后(可谓迷茫),二是认知相对于现实的落差(可谓预期)。

对于大部分平凡人来说,很少有人能够接收到关于现实运作的规律,听老人言、老人言靠的更多的还是过去的经验,时代更迭迅速的当下,过去几十年积累的经验也很难给自己面对的现实以指导。

就教育而言,从小到大的真理便是成为最强的做题家,至于现实如何运作、又为何如此运作,鲜有老师能够讲清楚、也鲜有老师愿意去讲这些。于是,带着做题家的思维面对现实,带来的便是无尽的迷茫。为何这世界与我认知的如此不同?

当然不同,象牙塔内的做题家真切如井底之蛙,即便是电视、手机、网络,每个人所接收的信息也全然不同,平凡人便在自己的信息茧房里,惊诧滞后的认知怎么也跟魔幻的现实对应不起来。

这种认知相对于现实的滞后,带来最大的问题便是预期的落差。对现实的预期愈高,落差感便愈大。就做题家而言,高考之前摄入最大的信息便是通过高考、鱼跃龙门,但现实是通过高考不过从一个修罗场跳入另一个修罗场,若大学毕业之后,则进入了更为残酷的现实修罗场。

在信息茧房里得到的认知是毕业即可年薪百万,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现实却是连996的大厂都进去不,只能进入996的小作坊备受压榨。落差之大,丧文化、佛系文化也因此横行。

生活是一个缓慢受锤的过程,每一次受锤都是一次预期得不到满足的落差感,随之带来的是认知的重构。直到毒打的多了,认知得到了现实足够的反馈,形成了略微稳固的三观,才能稍稍从容面对现实这修罗场。

对我而言,这便是毒打的含义。熬过去了,人生的黄金时代也过去了。

但毒打并不可怕,在缓慢受锤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重构自己的三观,无论修罗场如何残酷,都可以记得,要做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