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在家看了《心灵奇旅》,关于火花与生活,关于为什么活着。那个鱼在水中寻找大海的故事,刺痛了我。很多次这种经历,要买个kindle,要买个苹果手机,要买个BOSE的降噪耳机,要买全套的《全面战争战锤》,要买Hi-Fi播放器,要买房;每一次,完成这些想法的时候,心情并不激动,这种经历从大学持续到了现在,近十年的时间里不断地困扰着我。
正如同我确信自己感情无比真挚,却不知如何表达一样,困扰着自己;抱歉。
去年国庆开始,尝试不断地阅读心理学书籍、旁听心理学视频来调节自己,对自己帮助最大的是JP教授。法考通过后,有那么几个瞬间,让我想起了童年的一些体验,具体发生了什么已经全然不记得了,只有模糊的体验还保留在心底,待碰到诸如此类的事件后被触发。这一年慢慢接受了自己,接受自己的普通与平庸,接受自己的种种缺点,接受自己的不完善与得过且过,逐步接纳的过程中,从小到大成长过程中的诸多体验也在不断地被自己触发,纵然释怀,印刻在灵魂上的伤痕却无法愈合。我已经不再记得自己经历过什么,但那经历却实实在在的塑造了我。
上一次参加法考是六年前了,那是2014年的夏天,经历了2013、2014两年的颓废,勉强保持自己在「活着」的状态,除去内心的自负,已经没有什么可以证明我的优秀。隐约记得那几年,曾经村子里夸我聪明的老人们逐渐去世,我所熟悉的过去也逐渐消逝。从那以后,甚至在更早的时间,就丧失了一种归属感,丧失了对自己的认可。或许我还有点小聪明,可我什么都不是。没有角色、没有身份、没有定义、没有空间,没有话语权,没人倾听我在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毕业之后又经过了五年半的时间,经历了社会的种种毒打以及内心的重重坎坷,慢慢开始接纳一种事情,有些问题是没有答案的,有些事情有些伤痛,我对它毫无办法。只能就这样继续向前,生与死之间便是如此。到了这一步,心态反倒更加乐观起来。
偶尔会想起高考时候,纵然我再也不想回到中学那几年,却不妨碍是那几年自己的倔强与反抗塑造了现在的自己,至少是大部分自己,近十年过去了,底色早在那时候就已经确定。
内心压抑,嘶吼出来却变成了奇怪的声音。所以我为什么要考试?
法考通过之后,我只在8号的早上,看到成绩的那一刻特别兴奋,而后又进入了一种焦虑的状态。心理学讲抑郁的时候,有一种病症叫做双相情感障碍,情绪在亢奋与低落之间转变,很少处于正常的平稳状态。最近刻意对自己情绪的留意,发现自己也有这种倾向,早上起床的焦虑,到了下午会因为一篇文章、一本书、一个想法变得极其亢奋。而无论情绪处于哪一端,都很难正确地面对生活,都只是在水中寻找大海。
这六年间有五次法考,印象中我只在16年报名过一次,没有去考试。后续的三年断断续续买过教材尝试准备过,却败给了内心。从未找到过一个非考不可的理由。甚至这次考试,若不是夏天生活发生了一些变故,需要一件事情让我转移自己的注意力,避免情绪的崩溃,也会不了了之。
所以我为什么要考试?
并没有什么特定的原因,只是,时间流逝,即将度过28周岁生日,迈向29岁的我,已经不再年轻了。肉体的衰老与油腻与日俱增,而灵魂却从未停止好奇,妄图用种种固执对抗衰老。上周突然发现爸妈已经是五十多岁的人了,度过了人生的壮年即将迈入人生的老年。而我如果运气不错能活到60岁,也不过剩下30年时间好活。剩下这30年,我是想怎样度过呢?
你瞧,有些问题本不需要寻找答案的,只需要换一个问题就好了。昨天看到一段话,「巴菲特说我们在太短的时间内做了太多的决定,如果我们将决策的数量限制在一个非常小的数量,我们将极大地改变博弈论。大多数小问题都不值得浪费时间。——在非常重要的抉择上,我们花的时间和精力太少,无法明智地研究和指定策略。比如,选择和谁一起工作、和谁一起生活、跟谁去竞争,以及投资什么东西。」
我想到了我在小事上的优柔寡断和在大事上的决绝,太多的小问题消耗了我太多的精力,沉溺于一种虚假的掌控感之中无法自拔。生活并没有掌控感可言,只有选择与随波逐流,我们能做的也只有尽可能地去做一个个选择,剩下的交给时间。掌控生活?近乎不可能完成,如果非要如此,必然付出不可承受的代价。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