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群主题沙龙的一些思考

之前在706认识的一位小伙伴做了一个公众号「旅行ing」,上周组织了一场活动「直击尼泊尔地震专场」,是一个微信群的主题沙龙,这样的活动他之前已经做过几期,不过这次活动突然让我对微信群主题沙龙有了一些想法,在这里记录下来。

最近这段时间「微信群沙龙」在我朋友圈出现的几率蛮高的,除了这个,前腾讯产品经理胡澈也做了一系列的产品经理沙龙,详情可以搜索「十万产品经理」。

一场微信群沙龙的周期大概是这样的:1.公众号发文预告——2.朋友圈转发——3.审核用户并拉进群聊——4.举办沙龙——5.总结沙龙内容并发布到公众号——6.朋友圈转发。

这里忽略掉微博、豆瓣、知乎的沙龙预告和最后的总结发布,然后可以看出,整个周期构成了微信内部的一个循环,从准备到总结整个流程都可以在微信内部完成。可以说这一个封闭的环,构成了一个小的生态系统,并且极具活力。去掉一些描述性的动词,上面的流程可以简化为:公众号-朋友圈-微信群-公众号

与其他微信群相比较:

与长期存在的微信群不同,这种主题沙龙群都会有一定的准入规则或者发言规则,相对而言更加有序,无用的冗余内容少。比较我加入的一些微信群如凤凰网王路的读者群「王路晨读晚课群」而言,有效内容更为聚集,并且内容的传播也更为方便。这种微信群有一个问题就是不可能无限地产生优秀的内容,王路读者群一直在简书上总结晨读晚课的内容,这一点尤为难得。但是正如王路本身说的:“别人做群,害怕大家不说话。我做群,害怕大家说话。不是害怕大家说话,是害怕大家说营养不高的话。”via:王路的博文。王路的另一篇博文也值得一看:王路的第二篇博文,这篇文章里王路将群分为两类:依关系和依内容。王路读者群只是举个例子用来比较;其他微信群,诸如班级群、公司群或者兴趣群不在评价了。

与微博相比较:

朋友圈附带的熟人圈子是微博不能比拟的,这一点比微博的大V效果更好,并且一个沙龙的整个流程可以在微信内部完成,这一点尤为重要。另外,新浪微博的微群功能似乎一直不见起色,类似微信群沙龙的活动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微访谈,不过我并没有在移动端参与过微访谈活动,不在做过多评价。一直以来科技媒体都会提到「去中心化」、「社会化」等名词,我认为微信群沙龙这样一种模式就是一种极好的去中心化、社会化的活动范例。

与QQ和YY相比较:

相对而言,QQ群和YY频道更像一种工具,大多都是利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如论坛发帖、游戏公会公告等将人聚集起来,与产品其他功能的联系不像微信群那么紧密。

比较微博、QQ,微信群开展主题沙龙活动有不少的优势:例如与嘉宾距离拉近,但是并不会因此占据嘉宾太长的时间;而且微信本身又可以非常方便地承载「文字、图片、语音、视频」以及分享链接等多种内容,运用得当,我想效果会出乎意料地好。扯远一点,如果在教育领域运用的好,微信群比MOOC更轻,比微课更方便,是极佳的学习交流的工具。

除此之外,微信群沙龙有两个特点值得注意:一是短期化,二是主题化。

短期化使得微信群沙龙极简极轻,虽然可能有准入门槛或者交流的规则,但是相对而言更为方便快捷,进入和退出没有那么麻烦。并且考虑到沙龙群都有举办时间的限制,所以可以集中利用某一段时间产生内容,不至于造成类似QQ群里好几百号人却整天没人说话或者只有那么几个活跃人员灌水的情形。由于内容的产生时间更为集中,所以并不要求所有参与者都参与互动,作为参与者即使只是潜水旁观也是有一定收获的。

主题化使得微信群沙龙不至于跑偏,由于规则的限制,天南地北地无限制聊天的情况会较少出现。这一点是长期性的微信群或QQ群无法避免的,后两者可能聊着聊着不知道聊到哪里去了。

一些反思和题外话:微博这种广场式的社交媒体都没有避免类似「重复启蒙」的问题,我想微信主题沙龙群这种基于熟人社交圈子的方式也很难避免「重复启蒙」这个怪圈。一直以来我都比较担心这种以类似方式举办、但是内容不同的活动都是同一群人参与。当然无论如何,我都希望不同领域在微信举办越来越多的主题沙龙活动。这篇文章旨在抛砖引玉,非常希望微信这个工具能在不同领域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如果「公众号-朋友圈-微信群-公众号」这个逻辑满足的话,我非常希望微信可以针对这一点做一个优化,比如加群更方便,回复特定字符或在菜单上点击「加群」后只需要管理员在后台审核即可加入沙龙群。审核也可以有后台审核与微信客户端审核两种。最重要的,为方便微信群反哺公众号和朋友圈,我认为微信群应当支持离线整理聊天记录,特别是这种由公众号发起的主题沙龙群,如果能在公众号后台整理聊天记录是一个相当棒的功能。

当然微信群本身并不是一个功能性特别重的模块,是否需要添加更多功能也是有待考虑的一个问题。正如前面所说的,这篇文章意在抛砖引玉,也希望有更多的微信群沙龙出现。此外必须提一句,如果在微信群和公众号之间添加更多联系的话,将不得不面对言论监管的问题。

——2015.05.07 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