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数据看美国

一个真正的信息社会,首先是一个公民社会。——作者题记

花了一天半通读了涂子沛的《大数据:正在到来的数据革命,以及它如何改变政府、商业与我们的生活》(The Big Data Revolution),去年年尾因为要写互联网的年终策划翻过其中的一些章节,第一感觉是不错,只不过那时候只专注于其中有关大数据以及数据开放的章节,通读之后发现,与其说这本书是描写数据革命的,倒不如说是通过讲述美国数据革命的起源和发展反馈出美国制度的特征。

书中提到美国2010年的矿难事件时(29人死亡,在美国,死亡人数超过5人的矿区事故,就被定义为“灾难”(disaster)),有这样一段评价:

“像中国一样,矿难之后,美国的互联网上民情汹涌,声讨责任的声浪此起彼伏。美国网民也在网上挖掘灾难发生的原因,但与国内盛行的‘人肉搜索’不同,随着公共数据的大面积开放,美国民众可以通过数据发现真相。”

在《尾声》这一章节中,作者提到,“中国2010年新增的数据量约为250拍,不及日本的400拍、欧洲的2000拍,和美国的3500拍相比,更是连十分之一都不到。”“收集数据、使用数据、开放数据,都是大数据时代我们中国人需要一一面对的挑战。”

美国人对政府有一种天然的不信任感,而中国人对政府有一种天然的崇拜感或畏惧感,信任与否并不重要。这导致的结果就是本身没有竞争的政府效率变得更为底下。

在美国政府的大数据战略中,数次想要建立中央数据银行,其中有一个障碍就是美国公民没有统一的身份证,也就是说,美国公民不必要必须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号码(如身份证号码),这也意味着存在于美国联邦不同部门之间的关于公民的不同类型的数据无法高效率相联接(是联接而非连接),但是即使不适用统一身份证,仅仅联接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库组成联邦中央数据银行也是不被允许的,因为这意味着公民自己的隐私被中央数据银行的“机器”所侵犯。说到这里不免有一种苦涩感,即使9.11发生之后,美国政府以反恐名义扩大政府职权时,公民也极其警惕政府行为所有可能造成的对公民权利的侵犯。

在矿难事件前,布什政府的一些行为就受到批判,然而政府以反恐的名义一拖再拖,最终矿难的发生说明政府的低效终究没有跑赢灾难的降临。关于政府信息公开,“1993年10月,克林顿主政期间,司法部部长雷诺发布了著名的雷诺备忘录:

类似刑法中对犯罪嫌疑人的‘无罪推定’原则,政府所有的信息适用于‘默认公开推定’:即‘可以公开’是对所有文件的一个默认假定;任何文件一经产生,就被默认为‘可以公开’,如果有人认为该文件不能公开,必须陈述特别的理由。”

这意味着在政府信息公开中的“举证责任”交给了政府而非民众。但是,9.11发生之后,布什政府以国家安全的名义,开始对信息进行管制。2001年12月,司法部发布了新的埃斯克劳特备忘案,否定了雷诺的“默认公开推定”。埃斯科劳特备忘案陈述说:

“我们将致力于维护我们的基本价值,保卫我们国家的安全、商业信息和个人隐私……当你(应当指联邦各部门)认真考虑了信息公开的要求、并决定不公开时候,你完全可以相信,司法部会捍卫你的决定,除非你的决定明显缺乏法律依据或侵害了其他部门的权益。”

这也就以为这,政府不再负担拒绝公开政府信息时候的“举证责任”,也就是说可以不陈述理由直接拒绝公开政府信息。在一些长期反对此法案的人士看来,也正是因为这项法案,是的发生矿难的矿井的安全隐患没有被公民所详细知晓,政府信息的不公开间接导致了矿难的发生。

另外,不仅仅中国有潜规则,美国同样也具有潜规则,不同的是,中国的潜规则更多的是通行于政府内部,而美国的潜规则如“掺沙子法案”不仅通行于政府内部,民众以及社团也可以通过影响议员从而利用“掺沙子法案”这一潜规则与政府博弈。

相同的还有妥协,中国政治上的妥协绝对多数发生在政府内部不同利益集团自建,妥协是为了维持利益集团之间的平衡;而在美国,妥协还可以,甚至说可以更多的作用在公民与政府之间,书中所讲述的有关“白宫访客记录”的案例就深刻的体验了这一点。相反,中国政府对于民众的态度则一直是相当强硬。

以上内容是阅读之后对美国制度的一些简单思考,整本书的内容不限于此,除了政治制度之外,还提到有“商务智能”、“数据开放运动”以及“web3.0”的相关内容。这些以数据为引串联起来的历史展现了美国制度特殊的一面,我个人认为这是一本不逊于任东来《美国宪政历程》的一本书,相比较《美国宪政历程》以司法反应美国制度,这本书现对于中国而言更有借鉴意义,更能从不同角度给人以启发。同时,关于美国的“社团”文化作者也有涉及,当然关于这些内容大多都是引述托克维尔的著作。

总体而言,这本书内容相当充实,对美国数据革命的脉络讲述的相当清晰,并且穿插一些重大事件来反应数据革命的细节;除此之外就是行文流畅度相当高,比《异类》、《免费》以及《引爆点》译本的可读性要高上许多,毕竟作者也是华人;唯一的不足就是没有做出足够的结论或者说提出相关的理论,使得这本书只能算上是数据革命的“史书”而不是数据革命的“经典”,也正是这一点我才把豆瓣评分从五星降到四星。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由于书本没有涉及到技术问题,所以阅读门槛很低,并且作者将行文间的细枝末节打磨的非常漂亮,读者完全可以根据这本书找到许多经典的书籍阅读。

最后,引用书中的两句话:

1.从政治学的意义上来说,组织起来的少数就是政治上的大多数。——杰斯·杰斐逊

2.每一个公民,都应该是一个战士。古希腊和古罗马就是这样,每一个自由的国家都必定如此。——托马斯·杰斐逊,第三任美国总统

——2013-04-02 21:19